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能源的發展史。工業革命以來,隨著能源主體由柴薪時代進入了化石能源時代,后者隨著煤炭、石油、天然氣依次居于能源的首要地位,而被劃分為了煤炭時期、石油時期、天然氣時期。正像《巴黎協定》所要求的那樣,人類將在21世紀中期進入非化石能源(為主的)時代。從全球來說,目前正處于化石能源時代的石油時期。2020年在一次能源構成中,石油占比為31.2%,大于煤炭、天然氣占比27.2%、24.7%。
從國家來說,能源主體的發展則呈現出巨大的不平衡性:如作為人口最多的中國和印度煤炭占比仍分別高達56.4%和54.8%,仍處于典型的煤炭時期;而少數情況特殊的國家,如意大利、阿根廷天然氣占比分別為41.6%、50.2%,可以說已處于天然氣時期。特別令人關注的是,直到2020年全球天然氣所占比例,不僅低于石油而且低于煤炭。顯然,全球要進入天然氣時期還要經歷一段較長的時間,或者是要求近中期天然氣有相當快的發展,以使其所占的比例先超過煤炭而后超過石油。

經濟性天然氣的分布,有著巨大的不平衡性。其生成富集的最根本的因素是在地質歷史上存在大面積相對穩定大陸殼地塊,其上存在著巨厚的富有機質的沉積巖系。其次是人類對其進行了地質勘探,從而發現并探明了大量可供經濟開發的天然氣儲量,使之在經濟需求的促使下進行規模性的開發生產。本世紀以來,天然氣產量向這些條件相對優良的地區集中的現象更為明顯。2000年北美、獨聯體、中東、亞太4區天然氣產量共占世界總量的78.1%,2010、2020年這一比例分別升達78.9%、83.8%。該4區在這一時期變化的趨勢有所不同。作為產量的第一梯隊,北美和獨聯體產量增加但所占比例有所降低。其中,北美2020年產量比2000年增加45%、所占比例卻降低了2.8個百分點,獨聯體的以上兩數分別為25%、6.3個百分點。作為產量的第二梯隊,中東和亞太產量和所占比例均有所增加。其中,中東產量增加了230%、所占比例增加了9.2個百分點,亞太以上兩數字分別為139%、5.6個百分點。顯然,中東的產量增加勢頭最猛、亞太次之。
在這4大區中,天然氣產量最多的國家是美國和俄羅斯。美國天然氣產量近期大幅提升,得益于其頁巖氣的大發展。無論從生產還是從消費角度看,在天然氣發展史上美國都是起重要作用的國家。長期高強度的開發,使其常規天然氣產量從1972年6208×108m3的峰值開始下降,1986年降到4723×108m3。進入本世紀,特別是2010年以來,作為非常規油氣的頁巖氣開發,迅速地改變了美國的天然氣生產格局。美國的天然氣產量在2019年,達到了9300×108m3。2020年,美國天然氣產量雖受新冠疫情影響降到9146×108m3,但仍以占世界總產量的23.7%而高居世界首位(表2)。順便指出,由于加拿大的頁巖氣產區與美國的某些頁巖氣產區相鄰、石油地質條件類似,加拿大的天然氣產量近年也呈上升趨勢。2020年,加拿大的天然氣產量以占4.3%的份額而居世界第6位。
與此同時,俄羅斯天然氣生產迅速恢復并有所發展。俄羅斯一直是獨聯體的天然氣生產主體。以2020年計,獨聯體占世界天然氣產量的20.3%,俄就占了16.8%。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天然氣產量明顯下跌,至1997年僅為5326×108m3,但仍以占全球產量23.8%的份額而低于美國居第二位。進入本世紀,俄羅斯天然氣生產穩步回升,2010年在6000×108m3上下徘徊,2019年達到近年的峰值6790×108m3,2020年產量以6385×108m3居世界第二位。獨聯體的其他產油國,天然氣產量變化趨勢與俄大致相似。

作為后起之秀中東和亞太兩區,在本世紀初天然氣產量亦有快速增長。它們分別以伊朗和中國作為這一趨勢的代表。
中東以伊朗的天然氣產量增加最多。以本世紀天然氣產量的增加值計,伊朗達1906×108m3,甚至大于中國的1668×108m3。2020年伊朗天然氣產量為2508×108m3,僅次于美、俄而居世界第三位。伊朗的油氣資源稟賦相當優越,但經濟實力較差。從上世紀后期的伊斯蘭革命以來與四鄰交惡、戰亂頻繁,特別是長期與美國處于尖銳對立狀態,受到了嚴重的經濟制裁。在這種十分惡劣的環境下,伊朗的油氣工業仍然得到了較快的發展。重要原因是,即使在困難的環境中伊朗仍抓住機會投入了大量資金大力進行油氣勘探開發和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LNG生產及運輸設施)。伊西南的波斯灣淺海中有名列世界首位的北方(the North)大氣田。其大部分歸卡塔爾,僅東北部歸伊朗并稱其為南帕爾斯氣田。對此,伊朗成立了專門的油氣公司,制定了包括25個階段(區塊)的開發和招標方案,以特別優惠的條件吸引了大量外資。該大氣田的成功開發,成為伊朗天然氣發展的有力支撐。除伊朗外,2020年卡塔爾和沙特阿拉伯氣產量分別居世界第五、七位。依此為基礎的中東,也躍升為世界第三大氣產區。
亞太地區中國的天然氣產量增速最快。以本世紀產量的增加速度計,2020年產量是2000年的7.1倍,增速明顯大于同期伊朗的4.2倍。顯然,中國是本世紀初天然氣產量快速增加的大國。從中國的油、氣對比上看,本世紀初石油已處于其生命周期的壯年階段,并顯示出從該階段前期產量趨升向該階段后期產量趨降的轉變。而本世紀初,中國的天然氣仍處在青年階段后期,或者說處在向壯年階段前期的過渡中,仍有相當旺盛的生命力。
亞太區的澳大利亞,天然氣產量居世界第六位。2020年其產量占本區的21.8%,為2000年產量的4.6倍。這個天然氣生產的“后起之秀”,將以旺盛的發展勢頭影響亞太和全球的天然氣格局。

這3個地區共同的特點是:在本世紀初天然氣產量尚能維持升勢,而在2010年歐洲、中南美改為下降,非洲的升勢明顯變弱。
歐洲天然氣產量和占比迅速降低。按照現今油氣研究的慣例,歐洲指獨聯體以西的歐洲部分。20世紀后期,歐洲曾是世界的重要天然氣產區之一,持續強力開發使主要氣田產量迅速降低,部分已經被關閉。西歐陸上最重要的氣田,格羅寧根的主體在荷蘭。格羅寧根氣田被發現后迅速投入開發上產,1972年產量達580×108m3,峰值是2003年的1036×108m3。它在800×108m3上下的高臺階穩產了30余年,而后產量開始走低。當格羅寧根氣田群尚處于開發的高峰期時,北海的油氣開發進入了高潮,英國和挪威成為其主要的生產國。英國在2000年天然氣產量達到峰值1084×108m3,2010年、2020年分別僅為579×108m3、395×108m3。挪威天然氣的規模開發晚于英國。但由于它不僅據有北海北部的氣田,而且所屬的挪威海域產量日趨上升,其在本世紀成為歐洲的最大天然氣生產國。2019年其產量達1143×108m3的峰值,2020年雖然因疫情影響產量有所下降,但降幅(2.7%)遠低于許多重要天然氣生產國,甚至低于世界平均降幅(3.3%)。
通過以上的敘述不難發現,歐洲天然氣以不斷開辟新產區的戰略性接替來保障了生產的持續性,成為油氣生產戰略性接替重要性的實例之一。近年來,英國撤回對頁巖油氣開發禁令,加大了海上油氣開發的力度,使其產量有所增加。特別是北海北部和挪威海不斷有新的油氣發現??紤]到歐洲近中期仍有強烈的天然氣需求,預測挪威天然氣產量仍有保持高位甚至增產的可能性。
而在中南美,天然氣產量和所占比例均有所降低。中南美的天然氣資源相當豐富,油氣地質特點與北美有某種相似性。其天然氣產量卻在世界各大區中居于末位。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之一,在于其勘探開發程度相當低。這與其自然條件有關。如最大的國家巴西為熱帶雨林所覆蓋,科迪勒拉山脈的山前和山中許多富油氣盆地交通相當困難。而前景巨大的海上油氣,不但發現較晚而且所需的高技術和投資主要掌握在外國公司手中。而以美國為首的外資把拉美看作為其所用的“后院”,歷史上往往是“重油輕氣”。但其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長期的政治動亂使得經濟的發展遲滯甚至倒退,難以從國內國外籌集到充分的資金。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該區近十年來氣產量和所占比例均呈降勢。這在全球各大區只有歐洲與之相似(表1)。中南美洲產氣較多的三個國家,分別是阿根廷、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委內瑞拉。本世紀多數年度,阿根廷都以不大的優勢居首位。其產量在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增加較快,2006年達到峰值461×108m3,然后進入總體呈降勢的平臺期。特立尼達和多巴哥是一個位于南美東北角主要由面積不大的兩島構成的國家,按含油氣豐度來說列于世界前列。其在本世紀10年代產量超過委內瑞拉,峰值是2010年的403×108m3。委內瑞拉本世紀10年代,其穩定在高于300×108m3的水平上,峰值是2017年386×108m3。值得注意的一個特殊現象是:由于受到新冠疫情和隨之產生的經濟衰退影響,全球氣產量2020年平均年降幅為3.3%,中南美卻達11.5%。這并不是由于其疫情最嚴重,而說明其產量主要受出口需求的限制。年幅降最大的委內瑞拉,又疊加著美國制裁的嚴重影響。
非洲近十年來天然氣產量上升占比卻下降。非洲天然氣生產的發展較為緩慢。1998年,其爬升到1047×108m3,2010年到2015×108m3,2019年達到了2438×108m3的高值,2020年受疫情等影響下降5.4%至2313×108m3。
分析北非的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埃及和西非的尼日利亞四個主要產氣國2010年至2020年間產量的變化,從中可以看出以下特點:以2010-2019年計,以上4國產量有明顯上升者為阿爾及利亞和尼日利亞,上升量占全非洲上升量(423×108m3)的比例依次為12.7%、43.5%。埃及產量基本穩定。這均與它們的國內形勢日益穩定有關。利比亞產量有明顯下降、占非洲產量上升量的—6.4%,其原因是國內戰亂依然連綿不斷;2020年在新冠疫情和經濟衰退影響下,非洲天然氣減產5.4%。其中,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埃及該年的降幅依次為6.6%、10.2%、8.5%。顯然,降幅的大小直接與國內外需求方的變化有關。